Wikipedia

Search results

Friday, November 22, 2019





10
道德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Dao De Jing:
(Possibilities through the Dao)

When the intelligent and animal souls are held together in one embrace, they can be kept from separating.
When one gives undivided attention to the (vital) breath and brings it to the utmost degree of pliancy, he can become as a (tender) babe.
When he has cleansed away the most mysterious sights (of his imagination), he can become without a flaw. In loving the people and ruling the state, cannot he proceed without any (purpose of) action?
In the opening and shutting of his gates of heaven, cannot he do so as a female bird?
While his intelligence reaches in every direction, cannot he (appear to) be without knowledge?
(The Dao) produces (all things) and nourishes them; it produces them and does not claim them as its own; it does all, and yet does not boast of it; it presides over all and yet does not control them.
This is what is called 'The mysterious Quality' (of the Dao).

感悟道德经(十) 营魄抱一

Dao De Jing Chapter 10 - Seddon
Nov 22 at 2:12 AM

10

Can you embrace the oneness of everything with body and soul
Without being distracted?
When concentrating your breath to bring about softness,
Can you be like a baby?
Can you clean your profound mirror and make it free from blemish?
Can you love the people and rule the country
Yet be without knowledge?
When the gates of Heaven open and close
Can you keep to the role of the female?³
When your intelligence has penetrated to the four corners
Can you refrain from acting?
To produce things and nourish them;
To bring them forth without possessing them;
To benefit them without reward,
And lead without imposing,
Is called profound Virtue.

文始门讲《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文始门讲《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第十章:
通行版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文始道版本: 营柏菢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这个字咱们的版本里面没有。这个“载”通“哉”,可以归结到上一篇的末尾一句,那就变成了“天之道也哉”。也哉,表示感叹。如果非要加在本章之首字,那就理解成为“装载”,其实也可以说得通。
营柏:简单说就是指魂和魄,灵魂与肉体。
营,指建筑。柏,树木。古代宫殿多以松柏为原料来建造。那么建筑物,就是木之灵魂的升华,有“营魂”一词。而树木本身只是他的肉体——魄。以营柏二字,借指人体的魂和魄。(文始道文化里面认为,人体由五种元素构成:意(属土、本源意识、祖先脑)、神(属火、延伸意识、当下意识)、魂(属木、精神欲望与肉体欲望)、魄(属金、骨肉之体)、精(属水、各种体液)。更有五行归三的理论,木火土为天三行,合在一起象形一个“昊”(指天)字;金水土为地三行,合在一起象形一个“埊”。这个“埊”是“地”字的异体字,其中山为金,关于山为什么不属土,大家见我其他文章里的相关论述,这里不再展开。人体活着,就是五行之聚;人体死亡,就是五行之散。怎么散呢?“意“就是灵,分为:阴灵和阳灵。阳灵与火木二行升天;阴灵与金水二行入地。神仙也还是一种欲望,是木火土三行和聚之体。这还不算是最终的“道”,最终的“道”是“意”,就是最最本源的东西。古人认为,神仙再把“木火”二行去除,只剩下“意”,才能最终跳出三界五行。)
文始道文化里还有另一种说法,我其实并不怎么认同,写出来大家参考一下吧:
营,是指坟墓,又叫做“封”。柏,是指坟墓的标准,叫做“树”。古代墓葬礼制讲究:“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营是灵魂的居所;柏是死人依然存在世间的标志,就好像他活着时候的形体,以供人们瞻仰祭拜。
菢一:菢,是指孵化。一,是指合二为一。把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最终才能孵化出生物。
毋:停止、阻止、禁止。
:分离。
整句:如果让魂和魄(阴和阳相互交融),就像孵化菢雏那样合为一体,就能阻止魂魄再分开(人长生不死)吗?
槫气:槫tuán,本意为一种圆形坚果。类似于葫芦,中空,刨开可以作为盛具。文始道有句俗话,叫做“天是风鼓,人是气鼓”,而葫芦之类是中空的果实,也是一种“气鼓”,是“气儿”吹大的,所以历来被道家追捧,视为天地初始的象形。天、地、人,还有这些中空的坚果,都被看做是“气儿”吹大的。所以文始道法的修炼,又叫做“采气儿”,把人体看做天地,聚气内行,上下左右运转,叫做“周天”。槫气,是采气儿的别称,就是把气内收、内运、内炼。
至柔:达到最“柔”的状态。气,至柔,而又至刚。柔若春风、刚若飓风。比若“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终日号而不嚘”。
整句:一个“槫气至柔”内炼的人,就一定能够达到“婴儿”的那种状态吗?
鉴:同“監”,皿就是一个盛水的瓦盆,上面是个爬着的人形,象形爬在瓦盆边上照自己的样貌。后来出现了铜镜,就写成“鑑”或“鑒”了。
玄鉴:非常明亮的铜镜。有人把“玄”解读为“水”,像水面一样清澈明亮的镜子。
毋疵:阻止瑕疵的产生。现在我们都知道,铜镜放在空气中,因为氧化必然会产生瑕疵。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即便是每天擦,也还会再出现。可见“修除”之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瑕疵”。
整句:用“修除”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铜镜上的“瑕疵”问题吗?
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 爱民治国,就一定能够阻止人们智慧的产生吗?能阻止那些产生了智慧的人,出来捣乱吗?
要理解这一句,我们必须结合咱们前面讲过的《道德经》第三章:不尚(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智)、无欲。使乎知(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知:通“智”。
民有知,就会从中产生智者、圣人。智者、圣人,就会拿自己的思想去捆绑大家的思想。这是天下祸乱的开始。
我们以前讲过,文始门把圣人分为两类:天道圣人和地道圣人。天道圣人,不能有偏颇心,不能厚此薄彼;而地道圣人呢,可以有偏颇心,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厚此薄彼。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地球上的生物将要面临大毁灭,地道圣人的做法就是尽力挽救地球,而天道圣人呢,就是随他毁灭。地道圣人维护的是绝大多数人或者生物的利益,而天道圣人维护的是整个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生态平衡。《道德经》里面多处提到“圣人”一词,我们必须区别理解。
“爱民治国”,本身就是一种“智者”或“圣人”的行为。用“智”去控制“智”,能够让天下“绝圣弃知”吗?显然是不行的。你用智慧,下面会学着你用智慧,你“贵难得之货”,下面也会学着“贵难得之货”,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以“智”而治,必然机谋遍地。
大家还可以结合庄子《在宥》这一段来理解老子的意思: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在这里,我们要重新强调一下。老子《道德经》里既在讲“无为”,又在讲“有为”。比如第三章:不上贤,是一种“有为”的手段,告诉圣人们该去怎么做。而本章的中心思想却是“无为”,任由万事万物自由发展,告诉圣人们不要刻意凭主观意志去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该干涉时,一定要去干涉,且不能手软(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不该干涉时,一定不能妄为。什么时候不干涉,什么时候该干涉,这才真正是老子《道德经》要告诉我们的一门学问。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的实现,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宽严、张弛、战争与和平、无为与有为等等周行妥善的“得度”。而这个“度”就是太极图阴阳鱼的那条分界线,叫做“中”。这个“中”又叫做“冲”,清水与浊水的交汇处,是阴阳善恶共存的地方,所以《道德经》不讲“恶e”而是讲“恶wu”。众人喜欢的,圣人可能会讨厌;圣人喜欢的,众人可能会讨厌——“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家所讲的“中”与儒家的“中庸”的“中”好像还不太一样。这个话题暂时不在这里展开。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智者,自然都是“明白四达”的人。只有这些“明白四达”的人才能够成为圣人去“爱民治国”。这同样是“以智止智”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就像庄子《在宥》所说的黄帝尧舜禹之治,最终也都是失败的。此一句用“明白四达”再来补充强调那些“爱民治国”的圣人是不能“止智”的。
天门启阖:天门,就是人体头顶的“囟门”。文始道对不同修法层次的呼吸有三种称呼:踵息、胎息、囟噏。踵息,就是跪坐打通冲脉的一种呼吸,感觉是脚后跟在呼吸;胎息,就是打通带脉和任督二脉的一种呼吸,感觉是丹田在呼吸,类似于婴儿在母体中的脐带呼吸;囟噏,是最高层次的呼吸,就是用头顶的囟门来呼吸。这是文始道门认为跳出三界五行升仙“道境”后才能实现的一种呼吸状态。噏,同“翕”,本意是指鸟的翅膀收拢。“将欲翕之,必固张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就是“玄牝”,就是最最深邃的“道”。这里没有用“玄牝”而是用了一个“雌”字。老子就是要强调万物的本源就是“雌”,就是“有生于无”的那个“雌”,就是“道”。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你都达到了“天门启阖”——囟噏的地步了,难道就一定实现了“雌(道)”的状态了吗?这距离真正的“道”也还差那么一点点。道的状态其实是没有什么所谓的“启阖”“囟噏”的。从神话的角度来说,你即便是升仙到“道境”了,那你就成了那“李老君”了?
:自然野生的。
:被驯化的。
生而弗有:有,本意是手里抓住了一块儿肉,表示拥有。那些适合野生的,我们就不要试图去驯化他们,任其野生。弗,捆绑他人意见跟自己一样的否定,大家都不要去那么做。
长而弗宰:长,队列的第一位。宰,掌握生杀大权的人。我们站在队列的第一位,但不要试图去主宰整个队列的生死命运。
玄德:咱们前面讲过,“德”是对“道”的执行能力。玄德,就是最最高层次的“德”,最最贴合“大道”的执行方法和能力。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是任凭他们野生,还是驯化他们,那要看实际情况。那些适合野生的,我们就不要试图去驯化他们。我们有本事、有智慧,站得比较靠前,但我们不要试图去主宰后面的那些万事万物的命运。
营柏菢一、槫气至柔、修除玄鉴、爱民治国、明白四达、天门启阖,这都是在企图用“有为”去改变什么,但其实很多情况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去“无为”,但有些事情却需要我们去“有为”。
关尹子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意思就是说,道并不是以“勤”和“执”而得来的。你刻意地去这么做,就叫做“以物累身、以欲害神”。无为还有为,有为还无为,该怎么去“为”,就是最高的“道”的执行能力——玄德。

最后啰嗦几句:
自汉以降,文化人大多都是儒家思想,所以历代解读《道德经》的人,受本身固有思想所限,大多也都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来诠释,这其实是不符合原始根本道家思想本意的。本篇的解读,可说是跟历代解读者的正好相反,大家不可不察。若能得到大家的认同,那是我道的荣幸;如果大家不认同,就当是我一家之言,敬请忽略。谢谢!

感悟道德经(十) 营魄抱一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白话:
身心合一,能不分离吗?
专心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
荡涤心灵,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天门开合,能保持虚静吗?
通达明白,能保持低位吗?
生养万物,造化万物,但不占为己有;推动万物成长,却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学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小和尚问:师父,你悟道以前都干些啥?
老和尚:担水、砍柴、念经。
小和尚又问:悟道之后又干些啥?
老和尚:担水、劈柴、念经。
小和尚又问:那你悟道之前和之后,有啥区别呢?
老和尚:悟道之前,担水的时候想劈柴,劈柴的时候想吃饭;悟道之后,则劈柴的时候只想着劈柴,担水的时候只想担水,念经的时候,只想着念经。
灵与肉不能合一,是我们生活中几乎天天都能遇到的状况。
想睡觉偏偏失眠,转辗反侧;
想读书,却又无法静下心情,没看几页反而睡着了;
每天面对的工作,心里讨厌异常,但又不得不做;
心中的理想很美好,但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却又是如此艰难。
这就是“纠结”。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饿死的、累死的、或者被别人杀死的,而是纠结死的。
一个人,一生会做很多的事情,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一是你想干的事情;二是,你不想干,但又不得不干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你的灵魂,你的理想,你的追求;第二件事是你的肉体,你的现实,你的努力。
营魄抱一,就是带着现实的理想往前走。就是活在当下。事情干成了,同时还享受着过程的幸福,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发布于 2018-09-1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