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老子家中(孔子大老远跑来,老子热情待客,请孔子入室喝茶闲聊)
谈话内容:关于礼的问题(孔子既然是来学礼的,那首先肯定就向老子请教周礼的问题)
【模拟对话】
孔丘:在下有惑不解,望先生教我。
老子:谈不上教,说来探讨探讨吧!
孔丘:周始兴时,天子仁德,贤臣辅助,诸侯相安,百姓受教化而安居乐业,这都得益于礼教吧。
老子微微一笑说道:你说的那些仁德君子都已经化为尘土,他们说过的话倒是还犹在耳旁。
孔丘继续问道:如今,诸侯纷争,不讲信誉,君臣不仁,鸡鸣狗盗四起,百姓不得安宁,礼崩乐坏。我立志于效法周礼,遍访他国,却屡屡受挫,该怎么办啊?
老子:君子行事,得生逢其时啊!老夫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君子品德高尚,却谦虚得像愚钝的人。要放弃浮躁的想法,摒除身上的娇气,无欲则刚。老夫只能告诉您这些罢了。(参考《史记》)
场景二:周室藏书馆(茶余饭后,老子作为周室藏书馆的史官,孔子自然很想去查阅查阅典籍)
谈话内容:思想切磋
【模拟对话】
孔丘:先生博览群书,对各家各派之思想有何见解,请先生赐教。
老子:老夫孤陋寡闻,不曾留意各家之言
孔丘:那先生之言可否指点我一二?
老子:牙齿很硬,舌头很软吧。你看!(老子张开嘴,指着舌头)可牙掉光了,舌头还在。
孔丘想了想说到:先生,我明白了,您是说柔弱胜刚强吧!
老子:世间万物,上善若水,柔弱莫过于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之相争,这便是水德。
孔丘:先生微言大义,丘受教了。在下有一事相求,请先生推荐典籍与我。
老子:老夫毕生精力都在研究《周易》,颇为玄妙,对其精要略知一二,但未成系统,你拿去揣摩揣摩吧。望能传教于后世。
孔丘:丘虽不才,当尽全力不辜负先生之托。
(孔子晚年苦心专研《周易》,韦编三绝,鄙人认为与这次谈论有关)
场景三:孔子辞别老子
谈话内容:嘱托祝福之言
【模拟对话】
孔丘:先生无需再送了,丘就此别过。
老子:好吧!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参见《史记》)
孔丘:先生之言,丘牢记于心。先生保重,丘告辞了!
孔子此行,深受老子启发,回到鲁国跟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跑的可以用网围,游的可以用鱼钩钓,会飞的可以射下来。至于龙,我不知道其身其形,它乘风云而上天。我见到了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苦心专研《周易》,为其编写了《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解读周易的文章,称之为《易传》,也叫《十翼》,如今《易传》已经成为《易经》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后世普通大众了解《周易》提供了最佳入口。这也许就得益于与老子那次会面吧!
参考:《史记》《易经》
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道家思想你不得不服!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赠言74字,字字箴言,人生不如意时多读几遍
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会面交流,切磋学问。临行前,老子赠送孔子74字箴言,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
老子13岁入周学习,后被推荐到周之守藏室当官吏,前后约30余年,期间他博览典籍,学问越深,声名约大。
孔子听说后,决定去拜见老子,他对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遂同行。
孔子远道而来,老子非常高兴,知无不谈,问无不答,还带他们参观游览祭神之典,宣教之地,庙会礼仪。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停留数日后,孔子辞别。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老子这74字赠言,字字箴言,看似简单,其实把为人处世的核心说了出来,值得后人仔细研读,尤其是人生不如意时,更要多读几遍。
1、聪明又明察的人,不要讥讽他人之非。
老子说,当今的世道,聪明而又能深入察到的人,之所以遇到困难阻碍,或者招来祸害,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不是。
现实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头脑聪明,又善于洞察真相,这样的人因为知道得比别人多,看得比别人透彻,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不足和缺陷。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聪明的人要控制自己的嘴巴,嘴下留情,凡事点到为止,不要说破,有时候自己说者无意,但对方听来,却认为是在讥讽他,记恨在心。这样一样,就容易给自己留下祸根。
2、善辩又通达的人,不要张扬他人之恶。
老子说,善辩又通达的人,其所以招来祸害,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所谓的口舌之非,皆来自此。能言会道的人,说话容易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言多必失,君子要谨言慎行。
人际关系中,有些人的嘴巴非常厉害,像刀子一样,或者说毒舌。这样的人,逞一时口舌之快,须不知,自己的嘴巴像利剑一样,伤到他人而不知,这种无形的伤害,比身体的伤害,更难以拔除。所以,老子告诫能言善道之人,不要张扬他人之恶。
3、为人处世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老子说,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情不自禁地俯视别人,当一个人不能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流时,就会出现居高临下的自负。
大家都喜欢自信的人,但没有人喜欢自负的人。自负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自己抬得太高,别人都不行,就自己厉害。这样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得到他人的相助。
保持低调和谦卑,永远是最佳的处世态度。上善若水,水总是处在低谷,但水能汇流成河,奔腾成江,汇聚成海,最终海纳百川,无所不有。这就是放低姿态的结果。不以己高,别人反而尊敬。
老子赠送给孔子的74字箴言,分开解释,就归纳为以上三点。
人生在世,与人交往,难免有磕碰,但如果真正能做到老子说的那样,对别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讥讽他人的过错,不张扬他人的缺陷,就不会给自己招来是非。对自己,要时刻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调处世。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绝妙的话,他说,即使知道自己是老大,也永远要说自己是老二。这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调,不是贬低自己,调低,是隐藏自己的实力,机警敏捷,随时迎接下一次挑战。
孔子问礼老子:一段儒道始祖的辩论佳话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彻夜长谈之后,带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在周国呆了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孔子到当时的住处之外,就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送到了黄河的岸边,看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势如万马奔腾,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关于这次拜见老子,也有出土实物可证,即1992年安徽省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5公里的安溜镇发现了“问礼宫石刻”,所指即孔子问老子故里处,说明孔子也曾到过老子的故里鹿邑。在出土汉画像石中,关于《孔子见老子》雕刻图像是常见的,尽管各地出土的这个画像在艺术表现手法、雕刻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孔子问礼老子、宣扬儒家思想的主题却是统一的。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不是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简单的“历史会面”,而是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需要指出的是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道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
老子孔子的對話,流傳千古智慧!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慾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