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Search results

Tuesday, January 4, 2022

Tuesday, January 4, 2022 (XI)

"Look not to the past but lift up your eyes to the hills of hope.
Know that the place, the positio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you find yourself now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greater understanding." 

ECRL 1695-1

道德經 『重溫』

ㄕˇ Phono-semantic compound (形聲, OC *hljɯʔ):
• semantic (“woman”)
+ phonetic (OC *l̥ʰɯː, *l'ɯː, *l'ɯː, *lɯ)  臺 ㄊㄞˊ (“tower; lookout; stage; platform; etc.”)
↳ Phono-semantic compound (形聲, OC *l̥ʰɯː, *l'ɯː, *l'ɯː, *lɯ): phonetic 㠯 + semantic 口 (“mouth”).
An alternate variant of 㠯 (modern form: 以) in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以為天下
既得1其母,以2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3不殆。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 得 : Originally read: "知". 據《古逸叢書》本、馬王堆本改。
2. 以 : Originally read: "復". 據《古逸叢書》本、馬王堆本改。
3. 身 : Originally read: "其". 據《古逸叢書》本、馬王堆本改。


Dao De Jing Chapter Fifty-two — C. Ganson

52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may be considered the mother.
Knowing the mother the sons can be known.
Knowing the sons we can keep close to the mother.
Thus life has within itself security.

Eyes closed and mouth shut, life is without trouble.
Eyes open, busily conversant, life is without hope.

Whoever sees the most minute sees clearest.
Whoever cherishes the weak has the most strength.
Whoever uses enlightenment has a bright vision.

Thus, no harm is done.
This is following Tao.


Dao De Jing Chapter Fifty-two — James Legge

52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The Dao) which originated all under the sky is to be considered as the mother of them all.
When the mother is found, we know what her children should be.
When one knows that he is his mother's child, and proceeds to guard (the qualities of) the mother that belong to him, to the end of his life he will be free from all peril.
Let him keep his mouth closed, and shut up the portals (of his nostrils), and all his life he will be exempt from laborious exertion. Let him keep his mouth open, and (spend his breath) in the promotion of his affairs, and all his life there will be no safety for him.
The perception of what is small is (the secret of clear-sightedness; the guarding of what is soft and tender is (the secret of) strength.

Who uses well his light,
Reverting to its (source so) bright,
Will from his body ward all blight,
And hides the unchanging from men's sight.



Dao De Jing Chapter Fifty-two — Arthur Waley

52

That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We may speak of a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He who apprehends the mother
Thereby knows the sons.
And he who has known the sons,
Will hold all the tighter to the mother,
And to the end of his days suffer no harm;
“Block the passages, shut the doors,
And till the end, your strength shall not fail.
Open up the passages, increase your doings,
And till your last day, no help shall come to you.”
As good sight means seeing what is very small
So strength means holding on to what is weak.
He who has used the outer light can return to the inner light
Is thereby preserved from all harm.
This is called resorting to the always-so.



䷹ 兌 Hexagram 58 is named 兌 ( ㄉㄨㄟˋduì), "Open".
Other variations include "the joyous, lake" and "usurpation".
Both its inner and outer trigrams are (兌 duì) open = (澤*) swamp.
I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兌 is an ideogrammic compound (會意): 八 (“speech; breath”) + 口 (“mouth”) + 人 (“person”) – speech;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說 (OC *hljod, “to speak”). It is also a phono-semantic compound (形聲, OC *l'oːds): phonetic 㕣 (OC *lon) + semantic 人 (“person”).
Alternatively, 八 may be interpreted as smile lines above the mouth (Gao Hongjin) or as meaning “to divide” (Lin Yiguang, i.e. the mouth is divided when smiling); in either case, the character would be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悅 (OC *lod, “pleased”)
to exchange
second of the eight trigrams
58th hexagram of the I Ching
澤: pool; pond/moist; damp/lustre; shine/grace; favour
兌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八卦。 可以說兌卦是易經中唯一談論喜悅的卦,雖然易經的作者在䷃4蒙卦中已申述了“發蒙”和治理社會除了利用“刑人”之外還必須“用說(悅)”這一觀點,但是拿出來作為專題討論“用說”的,只有這一篇。䷔21噬嗑和䷹58兌兩卦,乃是蒙卦“利用刑人”和“用說”觀點的擴充與發展,也是易經作者刑治與文治政治思想的體現。從另一方面來說,用悅治理社會也是周文王區別于歷代王朝的一大特色。也可能正因為如此,才有《詩經.大雅.靈臺》篇中說的“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²(大意是說周文王要筑高 臺,庶民象兒子替父親做事那樣踴躍,很快就筑成了);也可能正因為如此,殷王朝和其它一些邑國的百姓和失意貴族才攜帶妻子兒女逃到周國。

² 靈臺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
同類型的詩文:詩經詠物
原文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王在靈沼,于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
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鼉鼓逢逢。矇瞍奏公。

 兌卦 兌為澤
對談、喜悅。

漢儒及十翼皆以「說」解釋兌,但後世易學家多將「說」當作現今的「悅」,因此以兌為喜悅。但細究之,「說」同時兼具說、悅的意思,但應當以說話的說為主。
徐中舒《新編甲骨文字典》:「象人張口說話,氣从口出之形。古文兌、說、悅、銳一字通用。」兌本義為「說」,後又衍生出以「兌」為偏旁的各種意義,如悅、銳、脫、敓(奪)。
因此兌卦也是卦義相當複雜而充滿內在矛盾的一卦,可以引申到許多「兌」字邊的字,如喜悅的悅,與喜悅有些相反的剝奪(敓)、脫落的脫、尖銳的銳。而三畫卦的兌卦最常用的卦象除了喜悅之外,就是毀折,意思有些近似於敓、脫,或銳。
這樣的卦性也有點類似於兌卦所代表的秋季:既是代表豐收的喜悅,又是萬物開始凋敝與肅殺的一個季節。
兌卦帛書作「奪」,是脫或敓的假借,為搶奪、剝奪的意思。
六畫的兌卦上下都是兌,《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為儷,兩人身影相隨之義。麗澤,為兩兌相隨。兌為說,重兌即上下彼此言說,朋友講習之象。兌卦即是兩人言語溝通相談。
《彖傳》:「說以先民,民忘其勞。」事先與人民做好言語上的溝通則人民就會任勞任怨,心悅誠服的為君效力。《雜卦傳》說「兌見而巽伏」,可理解為兌是面對面的言語溝通,而巽則是跪伏聽命,是上對下的命令。因此兌與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命令傳達方式。但一般的取象上,則以兌見為「出現」,巽伏為「隱伏」(不見)的意思。
得兌卦,利於守正,忌於偏邪。施比受者有福,施惠於人則自己也將受益。凡事可多用言語溝通,特別是當面的面對面交談,讓人因此而心悅誠服,避免用轉達、或者是下達命令式的方法。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在「塞兌閉門、開兌濟事」句里,塞兌閉門指代修養,開兌濟事指代踐行。「開兌濟事,終身不救」,不是一句壞話,這是講「內修大學」畢業以後的情景。
「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句里,具體描述了內修的整個過程。
「兌」是個象形字,中間是個「口」,表示中空的另一個地方,四面的「丷」、「八」表示發光,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吸光(像黑洞似的),甚至可以理解為一收一發,脈動式的呼吸,反正就是類似這麼樣的一個形象。我們把人身心中的這個地方先叫做「關竅」。
「兌」指這個關竅的功能,「門」指這個關竅的閥門。
初學,我們把這個關竅之外的世界,暫且叫「外境」,關竅之內的世界,暫且叫「內境」,而這個關竅,暫定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官上。這時的「外境」實際上就是現實世界,「內境」就是意識世界。注意這只是方便理解的暫定一下。
進一步,我們去返觀這所謂的「內境」,實際上每個人的「意識世界」也是紛亂雜呈的,甚至比「現實世界」還要亂。抽絲剝繭,其中有一部分,是「應事而生」的想法,也就是,僅就當下之事而觸發的當下的想法;有一部分,是過去的記憶、未來的幻覺、現在的臆想,以及過去某時的這三種想法殘存的記憶,還有這些記憶給我們留下的,對某一情景就會產生的,不可控制的刁慣性定式思維,等等等等,這些「非應事而生」的想法。這樣一分,似乎又可以摸索到一個「關竅」,這個關竅之「內」的意識世界,比較單純,而關竅之「外」的意識世界,比較紛雜。

這時,我們再重新定義,那個相對單純的意識世界,稱為「內境」,而那個相對紛雜的意識世界,稱為「外境」,這時的內外境,包括那個「關竅」,全都在「意識世界」中,不在「現實世界」中。這時或許就能理解所謂的「萬法由心造」這句話,前四個字,「萬法由心」,是在講什麼了。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時所理解的「關竅」,也仍舊不是最終的「兌」和「門」,嘴上功夫,也不見得能做到「塞」和「閉」。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的要求是很高的。「開闔」也不是簡單的一閉了之,我們都是推東牆壘西牆,不得要領難入門呢。

【塞其兌,閉其門】在《老子》帛書中寫做:塞其悶,閉其門。
【悶】本意是懣(mèn),指因志氣不通,而引起心情煩懣。
【悶】比【兌】字,顯然更為明確,指的就是,因為慾望不能實現而心情煩懣。
【門】本意是聞,指內外可相聞,往來可相通。從字形上看,【門】比【悶】還少了一顆心,顯然是指把慾望拿走還不夠,還要關閉與外界往來的大門,從而實現: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句話,還需要結合全文來理解。帛書本章全文如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這段話,最為關鍵之處,其實正在於開頭的兩個字——【天下】!
何謂【天下】?《老子》有云:
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2、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3、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可見,在《老子》中,【天下】是對人類社會所屬世界的總稱。簡而言之,就是人類社會。
而把【天下】解讀為天地萬物,則未得《老子》之本意也。
明確了【天下】即人類社會,那麼本章就有了基本的立足點。後文所有的【其】也均指代【天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人類社會的形成,自有起始;這個起始,可以作為人類社會誕生和發展的本源。
那麼,人類社會是怎麼形成的呢?
人類社會的形成,起始於原始社會,它與動物社會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的個體能力,極為弱小,而人類的慾望,卻無比強大!
極弱的能力,與極強的慾望,這個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石。
這個矛盾,處理不好,則天怨人怒,謂之天下無道。
這個矛盾,處理的好,則螺旋上升,謂之天下有道。
這個矛盾,永恆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才得以誕生和持續發展。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獲得了人類社會之所以誕生的原因、過程與歷史,那麼就能夠以此而獲知人類社會的將來。
因為人類個體的弱小,所以必須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相互依偎,人類才能在天地間生活。
因為人類慾望的強大,所以必須建立組織,建立政權,建立領袖,人類才能在慾望中存活。
因為人類的體格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崇拜強者;
因為人類的意識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創造知識;
因為人類的精神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產生宗教;
因為人類的道德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追求仁義;
因為人類的能量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發明科技。
所以,人類社會的將來,依然是這個矛盾的結果。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沒】全入於水也。所以,【沒身】既有隱身之意,也有投身之意。
知道了人類社會的過去與將來,復守於人類社會的基石(個體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那麼:
天下有道之時,投身入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天下無道之時,隱身出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悶】志氣不通而心生煩懣,可引申為暫時無法實現的慾望。
【堇】堇草,一種草藥,可以迅速止血,古文多用做比喻少。
《老子》帛書中,還有【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上士聞之,堇而行之】的用法,都是【少】的意思。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天下無道之時,隔絕人類社會的奢欲,關閉人類社會的進階之門,則終身不致短缺。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啟】不但有開啟的意思,還有教育與啟蒙的深意。
【棘】荊棘,艱難困頓之意也。
當天下有道之時,啟蒙人類社會的同欲,共濟人類社會的事業,則終身不致困頓。(《左傳》中有【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之語,可與之相互參照)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不過是能力弱小和慾望強大之間,產生矛盾的結果。
而人類的注意力始終被自身強大的慾望所左右,而卻幾乎無視自身的絕對弱小。所以,痛苦和毀滅,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
所以,當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弱小,承認人類自身的弱小,不掩飾人類自身的弱小,這,叫做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可以照臨四方,可以超脫人類社會的痛苦和毀滅。
意識到人類的弱小,並且能夠永遠守住這個根本,用柔自勝,人類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斷由弱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毋道】原本存在而又失去,叫做毋(比如脛毋毛)。毋道,喪失大道。(通行本寫做【遺道】)
【身央】央,為中,為半。身央,可與上文【終身】對應,終身之半也。(通行本寫做【身殃】)
人類社會,能夠正確處理人類能力弱小與慾望強大的矛盾,則能夠用之以取得和平與進步,人類因此得以發展,得以發揮光彩。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始終要復歸於人類社會的基本認識——人類能力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構建了人類社會的基石與永恆矛盾。否則,就會喪失大道,身死半途。
這些,就叫做承襲常道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當今世界而言,全球化正在發生逆流。美國要回歸於自身,要隔絕自身的奢欲,同時,關閉國門,並在世界各國之間樹立藩籬,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正是要解決自身的短缺問題。
而這正是【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的道理。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卻正在做【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的工作,想要啟蒙天下之共欲,倡導路帶建設,意圖與各國同舟共濟,要解決的是自身的困頓問題。
那麼,這兩種對於世界潮流,截然相反的作風,究竟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呢?
答案顯然是:見小守柔,用光復明,失道者身殃。
誰能見小?誰能認識自身的弱點,承認自身的弱點,不掩蓋自身的弱點?
誰能守柔?誰能守持自身的軟實力,用好自身的軟實力,不貿然乘剛用武?
誰能用其光?誰能使人類社會得以發展?
誰能復歸於明?誰能使人類社會復歸於人類的基本認識?
誰能堅守這承襲萬載,永不改變的常道,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No comments: